儿时上学堂


【资料图】

快要开学了,看到身边的孩子一个个穿着漂亮的新衣,背着崭新的书包,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,我想起了儿时上学的事来。

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,上小学是在70年代。那时经济落后,就读的乡村学校也没有固定的场所,隔三岔五就得换地方。我清楚地记得,刚上一年级时,学校是我叔叔家的空闲泥土房,叔叔在外面做小工,没有结婚成家,暂时用不上。想不到下学期才开学不久,叔叔就回家结婚了。我们好几十个孩子只好搬到了另一农户家的空房子去上学。还不到一年,由于连日下大雨,这个土房子倒塌了,没办法,只好又搬到村上的大队部。记忆中,儿时在六个场所上过学,快40年过去了,我还清楚地那些土房子学堂。

记忆里,那时候的橡皮铅笔非常紧缺,上小学三年级一次期终考试时,我买了一支铅笔,削好后就插在旁边的土墙缝隙里。想不到的是,这土缝隙太深,铅笔插进后忽然掉到底部无法取出了。我急得跑回家,找来铁锹铲土墙,挨了老师一顿骂,说为了一支铅笔把土墙铲倒怎么办,为此我难过了好几天。

那时上学,凳子都是自带的,高低不一。课桌大都是泥土块垒起,虽然也有水泥台面,但时间一长,水泥面脱落了,就变成泥土台了,趴在上面看书写字,衣褂及袖子上全是泥土。其实,能在泥土台上看书写字也算非常不错了,因为经常更换学习场所,常常来不及垒土台,就得带自家的长条板凳当课桌。这长条板凳也就有书本的一半宽,看书还行,趴在上面写字就很吃力。而且,那个年代家家孩子多,都要板凳,以至于一些家庭板凳奇缺,家里临时来了客人都没有板凳坐。没办法,一些孩子便早上扛着板凳去上学,晚上再扛回家。

小学毕业后,我终于来到了离家十几公里远的乡初中读书。此时虽然不需要自带课桌椅了,但由于没条件寄宿,也没开设食堂,再加上那时的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比较少,每天早上天没亮我们就步行去学校,中午回家吃完饭后就赶紧往学校跑,晚上放学再回家,遇上雨雪天,中午就得挨饿。读完初中三年,终于考上县城的高中,条件是好多了,但也自带馍馍等干粮,每礼拜回家取一次,实在学习忙回不来,就捎信叫家里人或托熟人带来。

写到这里,忽然想起一首儿歌:“小么小儿郎,背着那书包进学堂……”上学虽说苦与累,但读书能增长知识,改变命运,点亮人生。

标签:

格科微2023半年报:经营稳健二季度扭亏为盈 Fab-lite模式打开增量空间
<< 上一篇
最后一页
下一篇 >>
  • 精心推荐